儿子“发明”和父亲研究相似,有无“学术拼爹”?
■ 观察家
拒绝学术界“拼爹”,把青少年科技创新类比赛的舞台还给青少年。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被指利用自己和实验室团队的科研成果,供其子刘某阳获奖升学。据了解,其子先后两项发明获奖,均与父亲研究成果高度相似。对此,10月26日,刘建国回应媒体称,“不要只看外观,去看看究竟有什么不一样。”27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也发声明称,已对此事进行调查。
针对上述事宜,有网友称此为科技创新版本的“拼爹”;也有网友认为正常,父亲是科学家,孩子跟着学,没有什么不可以。需要认识到的是,刘建国身处科研领域,在引导孩子学习上有天然的便利性,指导孩子学习科学技术无可指摘。
但值得注意的是,直接把自己团队的科研成果“换汤不换药”写上孩子的名字,和对孩子的指导仅仅停留在“点拨”层面上,是两码事。若是前者,那这不仅是对自己项目成员劳动的不尊重,对参加比赛的其他选手而言,也不公平。
当然,目前事情尚未有定论,涉事人员的声音也尚未有充分体现,我们不能武断地说其中就一定存在猫腻。刘某阳是不是使用其父所在项目的科研成果,刘建国有没有违规帮助刘某阳,归根结底看的还是双方的操作是否合乎规范。如果刘某阳直接拿其父亲刘建国团队科研成果当作自己原创内容,这就有问题。事件的真相如何,仍需相关部门严查。
需要明确的是,此事之所以引发争议,是不少人对学术界“大手拉小手”行为的警惕。而此类事件并非个案。如2020年7月“小学生作出硕博水平科研成果被质疑造假”的新闻曾上热搜,但最终也并未有公开的调查结果。
要看到的是,青少年科创类比赛举办的初衷是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推进科技教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但如果家长暗中违规“助攻”,显然背离了大赛的初衷。
有专家就曾指出,有的家长出于子女招生升学等功利目的,对各种竞赛活动不计成本参加,严重违背了竞赛的初衷和本意。这严重影响了升学招生的公平性。这些“神操作”还可能为中国学术界的造假埋下伏笔。
近几年,多名曾参与此类赛事的人士爆料称,参赛的部分科研项目存在造假,很多科研课题和实验难度已到达硕士、博士水平,不是忙于学业的小学生和中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
当这些人造“天才”在公共视野内层出不穷之时,其影响显然非常恶劣,而这害的不仅仅是这些被“喂”科研成果的孩子,还有那些真正有志于学术的新生代后备军。
目前,此事仍在调查阶段。但无论如何,科研领域一定要坚决抵制“拼爹”游戏,把青少年科技创新类比赛的舞台还给青少年,让真正有志于学术的青少年能够更加放心地挥洒自己的才华。
□丁慧(媒体人) 【编辑:陈海峰】
关键词:
Copyright 2000-2021 by www.jiaoyu.o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 : 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