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科技展示、科普教育、科研交流……5月,贵州科技活动周如约而至。
【资料图】
从校园到科普教育基地,从国之重器到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科创成果,从乡村振兴路上的科技特派员到苦心专研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贵州“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种子是如何茁壮成长的?
即日起,多彩贵州网策划推出【北纬27°科技热】系列报道,科技周里看北纬27°的贵州科技“热”。本期,跟随乡村振兴一线的科技工作者,看他们如何在乡村掀起“科技热”。
在贵州,有一群走在乡村振兴路上的科技工作者,或是科技特派员,或是驻村第一书记,抑或是年轻的“博士村长”......他们穿梭山林、躬耕乡野,将试验场搬到田间地头,把科研成果应用在产业发展中,让科普知识进入千家万户。
科技特派员唐金刚:做接地气的科研工作者
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唐金刚有着另一个身份:科技特派员。今年,已是他成为“科技特派员”的第8个年头。
2015年,从事植物研究的唐金刚,为将植物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同时响应“贵州省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的号召,申请成为科技特派员。
“科技特派员的主要职责是开展产业技术指导服务、品种技术引进推广、技术瓶颈攻关、本土人才培养帮带、农业产业功能拓展。”唐金刚说,“关键是怎么提高科技含量,通过科技核心竞争力促进整个产业提质增效。”
最初,唐金刚在镇宁自治县简嘎乡带领农户种植火龙果和蜂糖李等水果,引进适合当地的火龙果品种,解决长期困扰镇宁蜂糖李的“食心虫”等病虫害问题。
蜂糖李基地里的一堂技术培训课
“蜂糖李开花后,一般会在10至14天左右进入食心虫危害期,此时需要及时进行防治。”唐金刚提醒提醒农户,要在保证蜂糖李绿色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病虫害防治,以物理防控为主。于是,他在基地中推广使用黄色诱虫板,吸附害虫又不会伤害蜜蜂等有益昆虫,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
2018年,唐金刚的第一个“科技特派员”聘期已满,但他选择继续承担这份工作。
“我也有私心。”说起为何选择继续担任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唐金刚坦言:“在田间地头我也能向老百姓学习到很多东西,了解更多传统农业知识,学习更多‘土方法’。”
唐金刚(左一)在教农民嫁接果树
这次,他的阵地从简嘎乡转到镇宁丁旗街道,技术服务的方法也转变为投资领办企业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方式开展。
在贵州科学院的支持下,唐金刚等科技特派员在丁旗街道塘堡村租赁10亩田地,创办了贵州创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蜂糖李、百香果、花红、樱桃等当地没有的新品种进行试种,成功后再将新品种和栽培技术推广给当地农户。他们还在当地引进黔莓系列品种,指导当地种植户用“台湾酵素草莓”的种植方法进行草莓种植。
唐金刚(右)指导种植草莓
“科技特派员更要发挥科技优势,与地方联合组建研发平台,趟出一条新路。”唐金刚介绍,目前,公司已成功推广了几百亩优质蜂糖李种植。作为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公司还为其他科技特派员的观赏荞麦等新品种,提供试种试栽服务。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唐金刚说,现代农业走到今天,光靠农技人员还不够,“输血”只能缓一时之难,“造血”才能解永久之困,培养一批本土专家和专业农民才是提升技术的关键。成为科技特派员后,他在驻点服务的乡镇多次开展技术服务,培训1000人次以上。
唐金刚认为,科技特派员与农民之间,是双向奔赴的。他会继续把这个工作坚持下去,把更多的技术带到乡村,带给农民,他也会将在老百姓中学习到的知识带回实验室。
驻村第一书记马炯:驻村更“助”村 科普资源下沉
“修渠铺路夯基础,抓产谋业促振兴”“安居乐业是最好的稳定””百花成蜜后,魁龙李熟时”......打开贵州省科协驻魁龙村第一书记马炯的朋友圈,里面都是他关于魁龙村的“驻村日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他为魁龙打造的“村设”。
马炯镜头下的魁龙村
2022年2月28日,马炯来到余庆县白泥镇魁龙村,开始他的“科技驻村”。
“魁龙村地处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工业和规模养殖等产业发展受限,村级集体经济较弱。”马炯介绍,经过驻村工作队研究,提出要强化科技助力帮扶魁龙村发展的总体思路,要在魁龙村抓好科技助力精品水果产业发展、科普助力群众科学素质水平提升、科学助力选定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努力建设具有科技助力特色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新魁龙。
“科协帮扶,必须体现科技助力特色。”马炯说,在魁龙驻村工作中,主要注重以科学的思维、谋划科学的项目,实现科学的发展。
2022年9月,全省第一个农村科协组织——魁龙村科协注册登记。依托村科协平台,积极与省科协沟通汇报,谋划并组织实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年度帮扶项目,以项目实施为载体,不断推进魁龙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如今,魁龙村科协已吸纳会员53名,主要是村里的种植大户和一些有技术的年轻人。
马炯组织召开第一次村科协会员大会
“希望能培养一批‘土专家’和农业技术人才,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中。”马炯说。为此,他们还邀请专家们多次到村里开课培训,培养一批优秀、年轻的科技队伍,最终实现先富带落后,大户带小户,带动村里的产业发展。
魁龙村的精品李子基地,是省科协近年来在村持续建管的重点项目。经过邀请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匹配专业管护项目等,2022年,精品李子已实现挂果产出,销售纯收入近6万元。同时,驻村工作队积极立项建设魁龙农业产业分拣中心,支持申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注册魁龙品牌商标等,精品化发展水果产业。
“科普助力群众科学素质水平提升,让村级治理从好向优。”在魁龙村,科普知识随处可见,村民们也实实在在参与到科技中去。科普惠民延伸到村居一线,科技助力特色更加鲜明。
村口的公交小站变成了科普公交小站,等公交车时还能学习科学知识。驻村以来,马炯积极与团省委对接,让魁龙村的孩子们到省青少年营地参加科普夏令营活动,拓展视野。同时,开展农村科普大讲堂,组建魁龙村科普志愿队伍,围绕村精品水果产业发展等开展科普宣教活动。
魁龙村里的公交科普小站
驻村一年多,马炯觉得,村里人对科技接受度、认可度更高了。现在,科普公交小站前,总能看到有人在抬头望向那些科普知识。
马炯和驻村工作队结合魁龙村处于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地理优势,科学助力选定发展乡村旅游、拓展庭院经济增收的发展方向。
“在路旁规划魁龙山泉便民取水点,让游客能品尝魁龙山泉的甘甜,再建设一条最美乡村路,吸引游客过龙门、品龙泉、游魁龙......"马炯脑海里,一条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路,正在“绘制”中。
贵大“博士村长”彭潇:接过接力棒 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2022年10月,贵州大学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研究生彭潇,从师兄手中接过“博士村长”的接力棒。
事实上,“博士村长”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2017年11月,贵州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人才优势,启动实施“博士村长”乡村振兴计划,组建“产业+专家+基地+博士村长”的工作模式,采取“1+10+100”(即1个博士生+10个硕士研究生+100个本科生)的人员结构,以博士研究生为主导、硕士研究生为主体、涵盖本科生的“博士村长”实践队,助力贵州农村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彭潇育苗基地内绑枝条
本科时期,彭潇就深受师兄师姐们的影响,多次参加田间实践。“我是土生土长的贵州人,是贵州这片热土栽培和养育了我,我想用自己学习到的农业知识,回馈这片土地,成为新时代的青年农学人。”考上研究生后,师兄即将毕业,“博士村长”项目谁来继续跟进?彭潇立即向学校申请,加入“博士村长”的队伍。“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和我一起在乡村振兴一线奋斗的还有许多贵大学子。”彭潇说。
成为“博士村长”后,结合专业和研究方向,他被分到贵州省现代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展实践,主要负责蔬菜育种。
自此,贵阳市开阳县楠木渡镇和南江乡的2个现代化种苗繁育中心,便是彭潇的常驻地,他的许多课堂实践都在这里完成。
彭潇在进行萝卜授粉
今年4月,彭潇积极加入到种苗繁育中心的萝卜授粉中。这是个细致活儿,需要从育种袋里尽量取当天开放花的花粉来涂抹柱头,在柱头上涂抹花粉时,要有足量的花粉,才能授粉完全。完成授粉的枝丫需同育种袋套袋避免其它未知花粉污染,需保证育种袋最大空间避免伤到柱头后使用大头针封口,再使用包装带进行固定,最后挂标签吊牌,才算授粉结束。
不能损伤柱头,还要控制速度,花粉又很微小,工作量还大。彭潇和其他工作人员倍感压力,他的导师贵州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教授张万萍,在得知他们工作需要人员支持后,带着十几个同学加入到彭潇的工作中。最终,他们保质保量的完成了这份任务。
张万萍教授(右一)带着学生到基地进行萝卜授粉
“真的很感动。”彭潇感慨道,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学了那么多的专业知识,只有把知识用于农业产业中,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的过程中,才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虽然这只是农业产业中的一点点贡献,但依然很满足。
作为学校服务乡村发展的一股青春力量,贵州大学“博士村长”团队的学子们,不光为贵州农业特色产业提供技术支撑,更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这支年轻的团队主动走向基层,融入农民之中,在田间地头让青春光彩夺目,更是‘向上生长、向下扎根’的生动诠释。”贵州大学农学院院长潘学军说。
本网记者:程 丹
关键词:
Copyright 2000-2021 by www.jiaoyu.o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 : 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