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完美员工”,学历、简历都是假的!上海通报“组团应聘”诈骗案,涉案金额超5000万_天天消息

来源:话匣子 时间:2023-04-07 09:05:13

“招工诈骗”的案件时有发生,那是求职者被“虚假招聘”坑,可你听说过“求职者”诈骗用人单位工资的事儿吗?


【资料图】

上海市公安局今天通报了申城首例“套路应聘”诈骗案,团伙53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网,现场查获大量伪造的公司印章等制假工具和学历证书、个人履历等虚假材料。

新员工无业绩还兼职

今年1月,一家网络科技公司的负责人向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报案,称公司于去年10月招聘入职了8名新员工,3个月后因没有达到业绩要求而将8人辞退。近期却偶然发现这8名员工不仅在自己公司工作,期间还同时在其他公司入职领取底薪,感觉被骗遂报案。

据该负责人介绍,公司为了推广产品,通过网络发布了急招销售的招聘信息,要求应聘者有丰富的销售经验。很快,王某某、李某等8人前来应聘,介绍了曾经在一些大型企业的销售经历以及工作期间经手的一些“大厂”项目,展示了自己拥有的“优质客户名单”。公司对这些人光鲜的“销冠”履历十分满意,为了快速提高销售业绩,遂许给带头人王某某2万元底薪、其他人8000至9000底薪外加销售提成。

然而,入职后的3个月里,他们不仅没有给公司带来任何业绩,一些谈好的优质项目,也一个都没有落地。公司负责人偶然发现,王某同时在另一家同行业公司任职,也一样没有业绩,怀疑被骗的负责人向警方报案。

循线深挖幕后诈骗团伙

接报后,警方对涉案的8人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在应聘时自述的学历履历和项目经历都与事实不符——而是专门针对该公司的招聘要求进行的“自我包装”,存在用虚假学历履历、虚构优质客户名单等进行求职的欺诈行为。事实上,8人中没有一人有过大型企业的从业经历。

不仅如此,警方还发现上述8人在短时间内,先后在金融、装修、科技咨询等行业企业中应聘销售、企业融资等岗位,如法炮制骗取企业薪资。

浦东分局经侦支队副支队长孙晓宇介绍说,与正常求职者不同,为了避免穿帮,团伙成员有一套放弃劳动保障性待遇的话术:“比如,‘我现在不需要交金,原来的公司我还留在那里,我还没有退出来’。以各种理由不需要应聘企业为他交金。”

据此,浦东警方研判认为,8人的背后很可能潜藏着一个专业诈骗团伙。经过一系列资金查控、数据比对、嫌疑人排查等侦查工作,结合全市类似警情综合分析,一个以犯罪嫌疑人杨某某、曹某某为首的“职业骗薪”犯罪团伙逐渐浮出水面。在此基础上,专案组走访调取数十家用人单位的上百套人事档案资料,逐一明确嫌疑人名单。

3月8日凌晨,上海警方结合砺剑专项行动总体部署,组织警力在上海及外省市开展集中收网,成功抓获杨某某等53名犯罪嫌疑人。

伪造履历套路诈骗

到案后,犯罪嫌疑人杨某某、曹某某向警方如实供述团伙成员实际上根本不具备岗位所需的工作能力和资源,入职的目的就是为了骗取企业的工资底薪,根本不会为企业带来任何收益。

经查,杨某某、曹某某伙同身边亲友组成诈骗团伙,从招聘类APP、网站上获取招聘信息后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编制”简历并频繁投递。在获得面试机会后,杨某某、曹某某就通过网络寻找各类制假分子,帮助伪造个人学历、工作履历、银行流水、离职证明、过往业绩等应聘材料,把团伙成员包装成用人企业所需的“高学历、高能力”的“完美应聘者”。

之后,团伙对即将前往企业面试的成员进行“就职”培训,教授应聘话术,虚构一些自己的销售经历或融资经历,谎称能为用人企业快速提高销售业绩。在培训后,团伙成员便前往应聘,骗取用人企业信任后与其形成劳务关系。

入职后,团伙成员通过伪造日常工作记录、雇佣人员假冒高价值客户并使用虚假身份假意与用人企业签订投资意向合同等手段维持在职状态,拖延在职时间,从而达到诈骗更多工资底薪的目的。一旦诈骗手法被识破,用人企业拒绝支付工资,团伙成员即通过上门闹事等手段施加压力,“逼迫”用人企业支付薪资。

目前,杨某某、曹某某等53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诈骗罪已被刑事拘留,初步查证涉案金额达5000余万元。案件调查及后续打击仍在进行。

-本文完-

版权声明: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

关键词:

推荐内容

Copyright 2000-2021 by www.jiaoyu.o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邮箱 : 58 55 97 3@qq.com